专利名称: |
鞍乘式车辆的座椅框架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座椅框架,能够提高分割式的后端部的结合刚性,并且获得良好的外观。将车身框架(F)的座椅框架(SF)在车体后方侧分割为:固定于车身框架(F)的前部分(A)、以及相对于前部分(A)可拆装地安装的后部分(B)。利用从车宽方向内侧卡合的紧固部件(43)来固定前部分(A)与后部分(B)。使前部分(A)的后端部(Ar)为中空结构,在后部分(B)的前端设有由实心部件形成的卡合部(39)。使由螺栓形成的紧固部件(43)贯通后端部(Ar)的侧壁(36b),并与插入后端部(Ar)的卡合部(39)螺合。后部分(B)由卡合部(39)、以及与该卡合部(39)的后部连接的管部件(40、40a)形成。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日本;JP |
申请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发明人: |
浜口大树;三仓圭太;原本贵之;小数贺巧;兼村祐气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2-28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10-11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149413.9 |
公开号: |
CN110316295A |
代理机构: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分类号: |
B62K11/02(2006.01);B;B62;B62K;B62K11 |
申请人地址: |
日本东京都 |
主权项: |
1.一种鞍乘式车辆的座椅框架,从车身框架(F)的后部向车体后方延伸设置,该鞍乘式车辆(1)的座椅框架(SF)的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框架(SF)在车体后方侧分割为:固定于所述车身框架(F)的前部分(A)、以及相对于所述前部分(A)可拆装地安装的后部分(B), 所述前部分(A)与所述后部分(B)由从车宽方向内侧卡合的紧固部件(43)进行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部件(43)为螺栓, 所述前部分(A)的后端部(Ar)为中空结构, 在所述后部分(B)的前端设有由实心部件形成的卡合部(39), 所述紧固部件(43)贯通所述后端部(Ar)的侧壁(36b),并与插入所述后端部(Ar)的所述卡合部(39)螺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分(B)由所述卡合部(39)、以及与所述卡合部(39)的后部连接的管部件(40、40a)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分(A)的后端部(Ar)设有左右一对, 左右的所述后端部(Ar)由沿车宽方向的横板(36)相互连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分(A)的后端部(Ar)由在所述横板(36)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形成的平板状侧壁(36b)、以及将所述侧壁(36b)的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的大致半圆剖面的弯曲壁(44)构成, 在所述侧壁(36b)形成有供所述紧固部件(43)通过的贯通孔(36c)。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壁(44)通过切下构成所述前部分(A)的圆管部件(F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一部分而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39)形成为切下圆柱状的实心部件的一部分并在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平面部(39b)的结构。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板(36)是包括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的中央部(36a)、以及从所述中央部(36a)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的侧壁(36b)的板部件。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部分(A)的后端部(Ar)的前方设有支承后缓冲器(23)的上端的后缓冲器支承部(37)。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分(B)的管部件(40、40a)的直径(φ2)比构成所述前部分(A)的圆管部件(F5)的直径(φ1)小。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